作者 |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跨境人民币业务研究课题组要点当前,离岸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广阔发展前景,在港中资银行应充分把握机遇,加强离岸人民币服务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助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人民币市场实现了蓬勃发展,香港在深度参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和巩固了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资银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关键参与者、重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现阶段,我国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港中资银行应发挥好自身优势和纽带作用,积极把握发展机遇、顺势而为,继续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的营销推广,为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和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情况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建立起成熟的离岸人民币生态圈。近几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建立互联互通机制,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更加稳固,功能日趋完善和多元。金融基建日趋完善高效香港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和流动性安排。跨境支付结算系统方面,香港搭建了人民币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快速支付系统(FPS)等,覆盖各种人民币支付结算场景。做市定价方面,香港2010年推出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USD/CNH)报价,2013年推出人民币银行同业拆息定价(CNH HIBOR),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汇率和利率重要的定价基准。人民币流动性方面,2012年香港首次推出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2014年推出一级流动性提供行机制(PLP),2022年7月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8000亿元人民币常备货币互换安排,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供给的稳定性得到全方位保障。人民币离岸交易清算持续领先香港市场接受、使用和持有人民币已经非常普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汇编的交易数据显示,全球逾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通过香港结算,香港稳居离岸市场第一。2023年香港RTGS交易金额累计近480万亿元,连续7年增长并大幅超过美元和港元。2022年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三年一度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4月香港人民币外汇交易金额日均达到1912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78%,继续排在离岸市场首位。2023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9392亿元,较2022年末上升12.4%,占全球离岸人民币资金池6成以上。互联互通范围不断扩大香港已与内地实现主流投资产品的互联互通。截至2023年10月31日,沪股通和深股通日均成交额达到1084亿元人民币,比2022年同期上涨7%;港股通日均成交额达到315亿港元,比2022年同期上涨9%。2023年前三季度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额达40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26%,创下新高。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正式启动;2022年7月,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首次被纳入沪深港通;2023年5月,内地与中国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正式上线运行,两地金融合作扩展到衍生品领域。人民币计价产品日益丰富香港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日益多元化,在产品广度和业务深度上遥遥领先。以“点心债”市场为例,2022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额达6880亿元,占全球市场发行量8成以上,涵盖了人民银行、财政部、地方政府和各类型企业等多种发行主体,以及蓝色债券、绿色债券、可持续债券等丰富的债券品种。2023年6月19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助推人民币计价证券在香港的交易及结算。把握政策与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在港中资银行熟悉国家政策,长期服务于中国香港和内地市场的中外资企业,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总结中资银行近年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强化业务能力,助力离岸人民币市场稳定近年来,中资银行持续加强离岸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币做市、清算等服务能力,多家中资银行获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境外直接参与者资格,陆续推出直汇、速汇、大湾区同城汇款等优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服务。在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9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级流动性提供行中,有5家是中资银行。中资银行还在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交易与定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中,中资银行也积极配合监管机构完成首阶段测试。完善产品体系,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中资银行搭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场景并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构建起跨境人民币产品体系,服务范围涵盖贸易结算、融资贷款、现金管理、金融市场、清算结算、债券及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个人财富管理等全业务品种,并注重根据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挖掘更多业务机会,提高多元化服务能力。在资本市场业务方面,中资银行积极支持“点心债”“熊猫债”“明珠债”“玉兰债”等各类型人民币债券的发行。积极培育市场,引导客户接受使用人民币中资银行一直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致力于在香港市场宣传跨境贸易人民币政策、推介人民币产品,并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引导客户逐步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近年来,中资银行充分把握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成本走高的契机,持续加强人民币业务的营销拓展,积极引导客户通过人民币融资节约财务成本、平衡自身负债结构,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广泛认可。推进互联互通,促进金融要素良性循环中资银行积极发挥香港枢纽作用,在各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中先行先试,全面推广互联互通产品并不断提升业务交易规模,积极参与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项目,推出“湾区账户通”“湾区服务通”等特色性互联互通项目。激发创新动能,营造人民币境外使用生态中资银行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以“人民币+”为核心不断探索产品和服务的新思路,丰富离岸人民币市场应用场景。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中资银行积极办理跨境人民币资产转让业务、跨境人民币银团贷款项目,并推出“湾区置业通”“湾区特汇”等创新产品;在拓展人民币业务领域方面,中资银行积极办理人民币绿色贸易融资贷款和可持续发展贷款,开展以人民币计价的碳排放交易、港股人民币派息等新业务;在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开展运用区块链技术开立人民币信用证等多个数字化贸易金融平台应用,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交易试点等。对中资银行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建议第一,主动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多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实体经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和应有之义。中资银行应积极把握和对接国家政策,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发挥香港枢纽节点的作用,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中东、中亚和拉美等国际经贸合作重点区域开展能源、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结合对外工程承包等客户的人民币需求,利用人民币币值稳定、结算便捷和融资成本较低的优势,提升人民币计价结算和融资功能,探索跨境人民币全流程闭环使用的新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引领更多领域的客户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第二,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深化中国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中资银行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点开放区域的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政策契机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全面的、多层次的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完善财富管理和汇率、利率管理工具,为市场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搭建起良性循环的人民币闭环使用生态,促进离岸人民币“出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回得来”,带动人民币双向高效流动。在深化互联互通机制的同时,积极发挥中资银行的渠道作用和示范作用,培育和活跃离岸人民币市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从“一对一”闭环导向全球范围内环流,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良性互动。第三,积极参与和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政策创新及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开放范围扩大和人民币流动畅顺。中资银行应加强对人民币国际化形势和政策的前瞻性研究,敏锐把握市场需求,主动向两地监管机构献计献策,推动跨境人民币监管政策的完善和人民币跨境使用领域的扩大。积极配合两地监管部门加快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人民币清算行和CIPS直参行的作用,以CIPS为核心推进离岸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的完善,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配套支持,助力国际货币合作,强化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共同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供给机制,积极参与做市交易,确保离岸人民币市场稳健发展。第四,充分把握低碳转型发展机遇,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与绿色金融的有机融合。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绿色金融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资银行应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更多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绿色债券,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内地绿色资产,加强与集团联动探索跨境人民币绿色融资、绿色资产跨境转让等,不断丰富完善人民币计价绿色金融产品。同时,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跨境交易,探索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衍生品,推动人民币作为相关交易的结算货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持续活跃、互联互通领域不断扩容,随着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恢复、共建“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在港中资银行的离岸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中资银行应充分把握机遇,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离岸人民币服务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讲好中国故事和香港故事,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保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